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北京各主要街道已逐渐变得平整宽阔。然而,当以自行车为主要代步工具的市民们为日益改善的行车条件感到高兴的同时,却发现可供停自行车的地方越来越少了。
在西长安街,马路两侧的围栏上经常可见如下的告示牌:“此处禁止停放各种车辆,自行车请放在存车处”。首都电影院门前两侧共有七块禁停车的告示牌,但只有两块同时注明存车处在电报大楼西侧。记者穿过地下通道过街,在电报大楼西侧,即信息产业部与北京电报局门前观察了好一阵才发现在电报局内确有一个自行车的停车处。然而,一个骑车来看电影的人是否会把车推过地道再停到机关大院内颇值得怀疑。果然,记者发现,推车的人们在观望了一阵之后,不约而同地把车停在了电影院两侧的胡同里。
起初,记者以为这是为存车者想出的一个折衷的法子。然而,当记者向东走到西长安街邮局时,却发现门前赫然立着牌子:门前禁止停放各种车辆,请将自行车放在胡同里。几十辆自行车紧贴着墙根向胡同里排去,令本来就不宽的胡同更显逼仄。而车的排放更是杂乱无章。烈日之下,一位市民弄得满头大汗,才把他的车从车堆之中推出来。
与此类似的情况同样出现在北京图书大厦。想存自行车的要么把车停在右边的胡同里,要么在左边,沿着建筑工地的围墙一溜排开。而这狭长地带已经是车满为患。记者采访了十几位存车或取车的市民,其中大多数都对目前的存车场所感到不满意。一位女士说:“别处都不让搁。这儿,我进去(图书大厦)才一会儿,出来这坐垫上就全是灰。”这是工地上风沙比较大的缘故。另一位男士抱怨说:“这儿让上那儿停,那儿又不让,说在这边”。“这儿”指现在的存车点,“那儿”指图书大厦一楼左侧的交通银行,一位交行的保安说,“我们这门旁边不能停车。”这种进退两难不知该放哪儿的处境,是许多存车者都有过的遭遇。
以上是一些人员流量较多场所的现象,在其它地段,记者看到国家机关内部都有停车场,而一些住户和零售商等则把车放在屋檐下或挤在门廊中,可谓因地制宜,不引人注意。
调查下来,记者觉得长长的长安街,真正意义上为自行车提供的存放场所的确不多。
当前,自行车仍然是人们主要的代步工具,而自行车存放场所的不足无疑大大增加了人们出行的不便。而把自行车停放在胡同里的做法只不过是把表面的问题又一次埋回了内部,并未根本予以解决,几位被采访者都对在胡同里停车的安全性表示担心。为了保证交通、维护街道的整洁与美观,对自行车的存在做出限制理所应该,但当有关部门在做出决策时,是不是也应该同时考虑一下市民的实际情况,从服务与方便市民着眼,兼顾一下他们的生活需要呢?